2020年在Netflix上火了好幾週的《艾蜜莉在巴黎》評價相當兩極,一方面由於其劇情迎合了女孩們對於巴黎的美好憧憬,一方面也因為過於耽溺幻想的無腦情節而飽受吐槽批評。因為角色設定的緣故,滿多人批莉莉柯林斯是個沒有演技的無腦花瓶,想跟那些人說來看看《深刻入骨》吧,你會看到莉莉柯林斯為戲瘦到皮包骨的可怕敬業度(雖然她本來就也瘦得很誇張,而且《艾蜜莉在巴黎》依舊是一部欠人吐槽的瞎妹影集)。
這部片不僅將厭食症病患的癥結點和治療狀態呈現出來,也從旁切入病患家屬的陪伴心境,讓對這個病症不了解的人可以更多面向地理解厭食症。
看過很多原創小說用厭食症作為主題,有種常見的設定是男主(或攻)有厭食症,而女主(會受)可能有做菜的才能或是有奇妙的體質,於是男主(或攻)就看著女主(或受)下飯,胃口大開把厭食症治好了。
這麼簡單就能治好的話我想那應該不是厭食症,只是單純的食慾不振。
每次看到這種情節都想吐槽。當然小說本來就是可以充滿幻想和誇大情節的,畢竟小說就是提供人們逃離現實世界的空間嘛。但是作者若是要寫一個現實世界有的病症,至少要先認真了解一下好好塑造真實感吧,不然是要怎麼怎起共鳴?像是《深刻入骨》就是這些作者們在寫下設定時可以先來看一下好好瞭解厭食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影片。
整部片的娛樂性並不高,雖說有莉莉柯林斯和基努李維的美顏,還有許多雨中跳舞、青少年曖昧之類的浪漫情節,但是看到看到劇中莉莉柯林斯飾演的厭食症少女瘦得形容枯槁的模樣,老實說是不太舒服的,想到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富足國家(尤其是美國這種消費過剩製造一堆驚人垃圾的國家)有許多人在物質優渥環境中把自己餓得不成人形實在震驚又難過。這部片更多的是在向觀眾傳遞厭食症的知識,補足一般大眾在厭食症這塊的認識。
因為曾經有過厭食症,莉莉柯林斯接演此片就像再度重現某個時期的自己。有過親身經歷的她為了演出特地減重九公斤,在幾個換衣服的畫面可以看見皮膚緊貼在突出的肋骨上,背後脊椎骨也明顯得像是隨時會從皮下彈出,整個人輕飄飄的彷彿一折就斷。激瘦小的外型讓這個厭食症少女很具說服力,也讓觀眾更容易進入她的世界去理解她。
厭食症少女反覆治療都不見效,家人打聽到基努李維飾演的醫師有不同於其他醫師的療程,醫師要求她搬進宿舍和其他同樣求診的患者一起過集體生活,並且要嚴格遵守宿舍規定。
一般人無法理解厭食症是怎麼回事。肚子餓了就要進食,食物放進嘴裡就要咀嚼吞下,這些對於大部份的人都是不需思考的自然反射性動作。而大眾對於這一塊的衛教認知也不夠,導致許多人以為厭食症就是不喜歡吃東西。
電影藉由幾位病患的進食狀況來呈現厭食症患者在進食上的各種心因性艱難。
表徵都是厭食症,背後卻各有各人複雜的心理脈絡才導致厭食症這個表現方式。
看著滿盤的食物卻無法忍受將食物送入口中這件事,叉子戳了半天只能戳起幾顆豆子,就算逼著自己送入口中也會忍不住反胃吐出 就算順利讓食物落入胃裡了,過一下還是忍不住用手指催吐。
對食物有恐懼,覺得熱量很可怕,覺得自己一旦吃了就會停不下來,一看見食物就不可克制地開始在腦中計算卡路里,不想讓任何卡路里進到肚子裡。不然就是會強迫性的運動,逼自己做超出自己攝取熱量的運動,將剛進入身體的食物熱量消耗掉。
好好地把食物吞進肚子裡填飽肚子不吐出來,對於非患者來說就是下意識的一個動作,但對於厭食症患者這是一連串的任務,光要完成就要耗費大量思想鬥爭和時間。
然而患者的家人不能理解,想要協助也有心無力,日子久了越發疲乏且不堪負荷。
厭食少女艾倫的家庭狀況有些複雜,父母離婚後父親鮮少出現在家庭生活中,繼母雖然一心想幫助艾倫並拉近關係,但是艾倫對於繼母的積極只覺得煩躁。繼妹倒是與她關係不錯卻也無法走入她的內心。
艾倫雖然想與母親一起住也母親也有自己的情緒問題無法分神照顧她,母親的伴侶對於厭食的艾倫卻沒有繼母那麼好的耐心。於是艾倫雖然有兩個家卻都感受不到依歸,她只能將希望放在貝克漢醫生的集體治療宿舍,與其他病人一同生活,是求救也是逃避。
戲中最大的亮點應該是找了基努李維演出,由基努李維飾演的貝克漢醫生因為採取特殊療法使得家有厭食症小孩的家長爭相將小孩塞進他為了治療所安排的集體宿舍。
然而除了讓病患集中住進宿舍,並沒有看見他採取其他治療手段。當然要做到表面上的快速治療很容易,不論是綁起來灌食或強迫打營養針,多的是方法可以阻止厭食症患者的身體繼續衰弱下去。但是那些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如何讓患者有樂於進食的慾望才是最大的難題。
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命的能量來源,拒絕食物就等於拒絕延續生命,厭食症在某種程度上是種消極的自我毀滅。艾倫無法獲得父親的關心,無法從母親那邊獲得支持,在網路社群上傳的插畫間接導致他人死亡的風波⋯⋯種種可能都是導致艾倫厭食的因素,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也無法武斷地論證下標籤,畢竟我們不了解她,正如她也不夠了解自己。
貝克漢醫生給予患者們高度的自主權,只要求他們時間到了要一起坐在餐桌旁,不管有沒有進食,重點是維持用餐儀式。其他的就是期待行為療法能夠讓病患自主選擇往活下去的方向行動。醫生帶著他們出去感受風吹在身上的感覺、雨水落在身上的溫度,想要讓他們從五感體會生命的美好。
但是艾倫找不到進食的意義,或者說她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我相當可以理解那種虛無感,處在黑暗漩渦中的人根本不會覺得人生有什麼美好只會覺得生命無意義且爛透了),她問醫生:
「我只是不知道有什麼意義。」
「在哪方面?意義根本不存在。或者至少我們無法知道何謂實質意義。我們為什麼活著?梅根為何流產?那個女孩為何自殺?」
「你沒有安慰到我,醫生。」
「我沒有辦法安慰你。你覺得有能讓自己安全的辦法。這種想法幼稚且懦弱,這念頭阻止你體驗人生,美好的事物也不例外。」
「你覺得我還不夠難過嗎?我知道我一團糟,但是你應該要教我如何恢復正常。」
「你知道怎麼做。別再等著人生便輕鬆,別再期待別人來救你。你不需要另一個人說謊騙你,不次每件事情都合理。但是你很堅強,只要勇敢面對殘酷事實,你就能活出精彩人生。」
「這就是你的名言警句?要我拿出勇氣?」
由基努李維對莉莉柯林斯講出這段心靈雞湯式的醫囑,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基努的個人人生遭遇,這段對話卻又顯得格外真誠。
然而這句話對於正處於任何低潮的人來說都是廢話(看到這裡時疑惑這個醫師這樣治療沒問題嗎到底怎麼拿到執照的?),毫無實質幫助,就像叫憂鬱症的人要想開一點或是叫亡者家屬要節哀一樣都是沒有同理心的廢話中的廢話。
雖然最終其實就是這樣,除了拿出勇氣去面對,別無他法。拿出勇棄去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因為不管你想不想要,它就是發生了,除了接受難道含有別的選擇嗎?
人類的痛苦多半是源自抗拒接受發在自己身上的事,不願接受事實,越抵抗就越痛苦。思考某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有什麼意義這件是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處在這個維度的我們並無法管中窺豹宇宙的安排,很有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答案。
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接受自己不夠堅強,接受自己沒有面對生命的勇氣,先接受了事實再來想辦法。先接受它,自然而然就能處理它,最後就能放下它了。
(來自聖嚴法師的勸世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當然艾倫不會因為戲劇性地聽了幾句話就茅塞頓開不藥而癒,她聽到醫生給她的建議是要她拿出勇氣,氣得丟下一句髒話轉頭就走。因為這種話聽在完美主義者耳中就像在批評她不夠勇敢,在她的立場她必然覺得無比委屈,難道自己還不夠勇敢嗎?到底要多少勇氣才夠?
畢竟勇氣這種東西要是想生就能生出來,大家何必那麼痛苦?
艾倫從宿舍離開後直奔親生母親住處,母親提出她學到的心理治療法:用抱嬰兒的方式抱著她餵奶。想要用這種方式盡一點自己身為母親的力量。艾倫才感受到母親也一直在試圖用她的方式振作起來修補母子關係。母親甚至告訴她,如果她選擇死亡,那麼自己會尊重她的選擇。要對自己懷胎十月生下又辛苦拉拔大的骨肉說出這句話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艾倫看見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和勇氣。
最後在白日夢中她從空中往下看見瘦得脱形的自己,彷彿凝視死亡的她,她才發現自己並不想往那個方向去,於是夢醒後她找到了一些勇氣,抱著會好起來的決心回去進行治療。
最終所有的治療都只是輔助,關鍵還是在個人的轉念,能夠轉念進行新的行為,就能開啟新的感受通道,跳離一再重複的痛苦漩渦,卡上新的齒輪,帶動往不一樣的方向。
然而轉念談何容易,若是人能夠輕易轉換思維就不會有那麼多掙扎拉扯的痛苦了。知易行難啊,就是因為轉不了念才會一直卡在同樣的漩渦。所以片中才會幾度提及勇氣,勇氣是那把啟動的鑰匙。
其實劇本稍嫌鬆散,最後的白日夢場景我也覺得也點跳tone,
總之,不管是為了理解厭食症是怎麼一回事,或是為了看基努李維的帥臉,建議都可以將這部片找來看一看。
若是在低潮期的人或許也能從這部片找到一點點勇氣,每次一點點勇氣,累積多了就會有力量繼續前行了。
就像片中引用的那首詩,勇氣是一塊你吞了又吞的煤炭。 一次不成,多吞幾次,也就嚥下了。
p.s.片中引用的詩:
《勇氣》by 安妮 塞克斯頓
它在我們眼裡的小事物中
孩子走出的第一步
好似地震般驚人
第一次騎腳踏車
在人行道上打滾
第一次獨自上路 受到打擊
當人們稱呼你愛哭鬼、窮鬼、胖子或是瘋子
並且把你說成外星人
你吞下人們的酸言酸語把它藏起
之後
若你面對死亡的炸彈和子彈攻擊
你不需要舉旗投降
你只需要用一頂帽子蓋住心臟
你不用安撫內心的脆弱
儘管它確實存在
你的勇氣是一小塊你拚命想吞下的煤炭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