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到尾都很溫暖的一部電影,彷彿一直被撥動心弦。
脫胎至以拍攝家族照成名的攝影師淺田政志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由二宮和也出演主角淺田政志,曾拍出《幸福湯屋》的中野量太負責執導。
故事從守喪展開,家人們圍在政志的父親身旁,政志終於姍姍來遲將裱框好用作遺照的照片帶回來,照片裡的父親穿著消防服一臉開心的樣子,政志被哥哥念了一頓怎麼會選這種照片當遺照,說到底父親根本也不是消防員。
政志很不以為然表示可是爸爸他想當消防員嘛。
於是影片開始倒敘揭露為何父親明明不是消防員卻做消防員打扮。

淺田政志會踏上攝影之路是受到父親影響,從小每年父親都會幫他們兄弟倆拍照作為賀年卡,政志看到父親總是將臉埋在相機後面按快門, 好奇地也拿著父親送的相機到處按快門,觀察從鏡頭看出去的風景,替家人拍下合照也替青梅竹馬拍下回眸瞬間。這樣的淺田政志理所當然在上大學時選擇了攝影專業。
關於政志在學校學習攝影的生活倒是沒有多著墨,大學四年期間幾乎沒怎麼回家,家人再次在家中看到他是在為畢業作品的主題煩惱:「如果只有一次快門的機會,你會想拍攝什麼?」
於是他將自己家人拉進來參與作品,像他小時候第一次按下快門那樣,幫家人拍了合照。照片內容重現了兒時父子三人紛紛掛彩一起去醫院找護理師母親包紮的場景。
畢業後的政志沒有隨即往專業攝影師的路前進,而是回到老家整天打小鋼珠,被青梅竹馬點醒之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主題。從父親曾經的夢想開始,淺田家開始進行各式各樣不同家庭的情境扮演。消防員、賽車手、黑道、大胃王、假面戰隊⋯⋯藉由cosplay體驗各種沒能體驗過的平行時空人生。哥哥為了幫他實現創作動用人情到處拜託,父親母親也恥力大開賣力演出( 看原作照片會覺得淺田家的人個個都是戲精)。
別出心裁的創作雖然有趣卻沒能讓政志一砲而紅,帶著作品集上京一面尋求出版機會一面擔任攝影助手,浮浮沉沉多年好不容易才獲得小出版社青睞。
在書店販售的攝影集吸引許多人找政志幫忙拍攝自家全家福,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有些是為了迎接生命邁向下一階段的轉變,有些則是想為即將離開的生命留下紀念。
在政志到處奔波替人拍全家福時311發生了。為了確認曾經拍攝的一家人是否無恙,政志立刻驅車前往災區。滿目瘡痍讓政志不知該從何找起,也不知該如何幫起。然後發現有人在進行清洗照片返還的義務活動。
清洗照片是必須細心和耐著性子的工作,將黏在照片上的泥沙一點一點搓掉,再晾乾公開等待主人認領。
許多人的家人被海嘯帶走了,有些連屍體都找不到,可是生活必須繼續下去,留在照片上的身影就成了重振生活的動力。
政志在這漫長的重建過程中看見藏在小小一張照片之中能夠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而失去父親的小女孩央求他拍攝全家福照片這件事更是讓政志重新定義了拍照。回到那個開啟他拍攝全家福的畢業展主題:如果只有一次快門的機會,你會想拍攝什麼?
在政志協助從斷垣殘壁中蒐集照片及清洗照片的同時,也有其他的攝影師進入災區進行災後重建的紀實攝影。當然紀實攝影有其必要性,越豐富的史料越能建立出完整的歷史故事,否則後人只能憑空想像。可是當災區民眾忍著傷痛努力振作整理家園時,相機卻在旁邊如捕食的獵鷹一般虎視眈眈等待抓拍自己屬意的瞬間,在那時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關係變成猶如狩獵者和獵物這樣單向性的鏡頭暴力。此時的拍攝,與其說是為人文歷史做貢獻,是不是更偏向攝影師為了個人創作的自我滿足呢?
我個人私下也認識幾位街拍創作者,老實說對於他們洋洋自得地在沒有告知對方情況下拍下街上民眾照片放上自己的網站,甚至加上一大段自己想像的煽情文字註解的行為實在是不太苟同。
以前剛接觸攝影時也曾上街采風,的確街拍是能夠快速增進構圖能力和決定性瞬間(註1)敏感度的極佳練功方式。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逐漸對紀實攝影這件事感到存疑,有時明明看到難得的動人畫面卻在拿起相機時感到遲疑,思考自己即使拍下好看的照片又有什麼意義。
對我來說,相機或攝影機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在非常時期可以變成替他人發聲的工具,但是這個替他人發聲應該是建立在雙方或者集體意識同意的前提下,而非單方面的擅加註解詮釋。不過那個界線很難拿捏,同時街拍或紀實攝影這件事也時不時會有關於肖像權的爭論,像淺田政志這樣專門拍攝全家福就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的矛盾?
按下快門的動作看起來是那麼簡單輕巧, 在災區小女孩沒有父親的全家福裡,淺田政志找到了輕如鴻毛重如泰山的意義。按下快門的瞬間是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交流,就算攝影師不在畫面內,但是拍攝者是如何看世界的,對於被攝者又有什麼樣的情感,都能在照片中看到,照片傳遞出的當下情感是騙不了人的。
小女孩的事件是導演虛構的,淺田政志深入災區幫忙清洗照片是確有其事。但是我覺得一個以家庭為創作出發點的攝影師,卻成天只顧著幫忙別人和拍攝他人, 將自己家庭的需求擺在後面,這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就像很多熱心公益的人通常會忘了要先將自己家裡打理好再去幫助其他人,至少在這部片裡我接收到的是這樣的印象啦,或許這是編導想要藉由這個反差給觀眾提個醒:不要忘記先照顧家人唷!淺田政志一路走來也是不斷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堅持夢想,不管是妻夫木聰飾演的哥哥為了幫助弟弟而拉下臉皮到處去商借不能隨便出借的消防車、賽車⋯⋯或是黑木華飾演的小青梅為了幫助處處碰壁的政志讓更多人看見作品,拿出自己積蓄幫忙辦攝影展,藝術得以成就絕不只是源於創作者單一的努力。
最後的結局安排很值得讚賞,不論是視作與現實相反的魔幻寫實幻想或是延續家族幽默的反轉都很合理,非常完美的呼應了淺田政治一開始的創作軸心,將攝影介於虛實地帶的曖昧性用淚中帶笑的方式呈現出來。
很喜歡這部片,輕鬆溫暖,笑中帶淚,關於家庭和創作的反思不會太刻意點到為止,非常治癒人心。推推!
註1:「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國知名攝影師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所提出的攝影理論,認為照片就是凍結的剎那,抓到那個決定性瞬間就能成就好照片。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