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打四季春(即便是中間加了空格)的話會搜尋到五十嵐。
/書摘/
*
對一般人而言,肉眼能夠辨識的,才是真正的存在,這是沒辦法的事。倒不如說,這是一種眼見為憑得直率精神。但是,假如這種邏輯是正確的,那麼,將眼睛閉上的話,就什麼也不存在了。光線無法到達之處,豈不成了萬物都不存在的荒蕪世界?
人類習慣會先用眼睛看,再用手觸摸。看見之後再加以觸摸,是一種證明「存在」的方式,這種方式充分且必要。人類如此深信不疑著。
但是,最切身的存在,例如,所謂的「自己」是否存在呢?從鏡子裡,可以看見自己的身體,但是自己的存在,不是純粹只有「身體」的存在而已。如果只有身體,那和屍體有何差異?屍體已沒有個人的人格存在。而所謂「自己」的人格,是無法實際看見及觸摸的。如果是他人的人格,那就更遙遠了。人格是不是真正存在著,也令人疑惑。
如果這些都成立的話,為什麼人類卻採取最簡陋的確認方式? --p.13
*
我想不透的是,人們為什麼那麼重視外表?為何如此拘泥於外在的臉蛋與身材?人們總是在口頭上強調人性尊嚴、內心的精神層次才是最珍貴的;另一方面卻嚴詞批判他人外表的美醜。在電視上亮相的偶像們,為什麼又是以外貌來挑選?為何人類如此受物體的外型所支配呢?
不論什麼童話,好人的外表永遠都是俊俏美麗的,雖然也有些故事的主角是醜陋的生物或人物,但到最後,都會以變回俊美的外貌作為美滿結局,好像故事如果不那樣寫,幸福就不會降臨。--p.17
*
「人們即使知道一切都是虛構的,旦他們就是喜歡去那種地方,這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類內部的精神構造,究竟是過於精密複雜,還是太過單純?人類身上控制感情的迴路,也遠比我想像中的多,每個人都能夠任意切換。為什麼會演化成這樣?為什麼不演化成在單一肉體裡,置放單一精神特質的穩定控制系統?這種設計對人淚的生存而言,才是最恰當的。我覺得人類身上多餘的設計太多了。」
「不必要的東西太多了?」
「對!所謂不必要的東西太多,是因為人類被設計成對過多的條件作出反應,但是周遭環境似乎又沒有這麼繁多而且複雜的條件存在。」--p.74
*
「為了正確的事所花費的金錢,是一種對神明的供奉。像摩天輪車廂就可以當作最好的例子吧?」
「錢不能浪費在沒有用處的東西上。你都如何賺取資金?」
「妳是指怎樣才能賺錢嗎?」佐織攤開雙手。「要看什麼商品的利潤最高吧?」
「安全感。」
「但是這很難大量生產吧?」
「不是現在的安全感,而是對未來的安全感。」
「那就是保險了。」佐織點點頭。「對,那的確是不錯的買賣。只是我不太喜歡保險在詐欺方面所發生的問題。」
「和宗教有什麼差別?」
「保險是根據各種契約條件而給付金錢,在這一點上與宗教不同。」
「我不懂。」四季搖搖頭。「我不太閱讀宗教方面的書籍。對於宗教領域的現狀變得如何,我也絲毫不感興趣。整體來看,實在是十分無聊。我對於他們保證某部份情形存在的看法感到訝異。人們不太相信彼此間明日的約定,但是為什麼卻選擇相信更長久以後的承諾。」--p.112
*
「為什麼世界上充滿著這種善意呢?」我小聲地說。
「說不定是因為你想看見這種善意,所以它才會出現。」四季回答。「人們會仔細觀察從排氣孔或煙囪裊裊而上的蒸氣飄散方向。現在就是這種年代。」--p.159
/快速心得(有雷)/
這是接觸森博嗣的第一本,其實閱讀順序應該是S&M系列>V系列>四季系列,可能至少要看過《全部成為F》、《紅綠黑白》比較能夠體會其中的事件關連趣味性。因為在這本書裡滿多其他作品的角色串場(好像在看言情小說串粽子串不完這樣)。不過即使單看這本小說也是挺有趣的,有趣的不在於推理過程,它的謎題應該會讓本格推理派破口大罵吧。有趣的是在於書中藉由對話提出許多哲思,許多對於日常事物或是價值觀的思考還滿有意思的。
若是沒看過森博嗣其他作品就直接看這本應該會被雷到體無完膚,所以這絕對不適合作為入門書,但是我自己是有被牽引起興趣的。
一開始有被敘述觀點拐了一下,這種用第一人稱來玩推理的手法雖已屢見不鮮但還是很容易騙過讀者。發現後因為知道它是輪流轉換敘事觀點就會對於後面的故事感到有點索然無味,而且故事發展有點詭異,在小女孩的淡淡初戀與殺人事件之間擺盪,看似違和卻又不衝突。
其實滿快就看出四季有雙重人格,此時還覺得還算合情合理,但是後來發現原來連透明人也有雙重人格,就讓人覺得人格分裂也太氾濫了吧。